我的心境无比悲凉——在石家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上大三,年仅23岁的的刘伟今年面临毕业,但是不久前自杀身亡,她的母亲哀伤过度已病倒在床,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呻吟。刘伟留下一本密密匝匝近10万字的日记,是唯一能搜寻答案的遗物,字里行间记录着一个当代大学生走上不归路的心路历程。(4月10日《南方人物周刊》)
刘伟的日记表明,她曾经是位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追求的热血青年,面对逆境,曾经挣扎过、努力过、奋斗过,而最终,残酷的现实,无法解脱的困惑,使得她不堪重负,选择了不归路。
身为一名教师,我不想去批评她的心理有多么的脆弱,也不愿讲她的悲观厌世是她自杀的帮凶,因为我亲眼见证了大学生对风流倜傥、潇洒浪漫、充裕富足、良辰美景、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与向往。也目睹了他们对世态炎凉、冷漠无情、竞争激烈、劳苦艰辛、困难重重现实的失落与无奈。他们油然而生的悲观厌世及逃避心理,我深为理解。
在这里,我想说的是学校的教育,“教育的本质是使得人变得更聪明,更会做人做事,而我却因为教育变得麻木,因为教育变得消极不堪,甚至有了思想包袱,认为教育是一种负担,一种压力,始终不能彻底地放松,快乐地生活。”“为什么教育让人变得不像人?”刘伟日记里泣血的拷问言犹在耳。这一句句质疑和拷问,可谓刺中了大学教育的软肋。现代的大学,除去一些优秀者,大多高校的教育还走在“传授知识”的老路上,推陈出新还远远不够,创新点亦乏善可陈。教授是不少,可又有多少教授是在真心地钻研教学、从事教学?多媒体也上了,但课件除了一页页的文字外,连点图表、动画都凤毛麟角;教改也一直高调地提倡着,可课程又进行了多少实质性的改革?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上的重视早提上了高度,可又有多少落到了实处?一味的穿新鞋走老路,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,那么多理论不深技能不精的“半秀才”的出现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。
教育,本身就意味着教书与育人,但如何做到有效的教授知识与合理化的培养人才,则是门大学问。在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框架下,学校及每个教师都应该进行深刻的自省。需要真正树立以“以学生为本”的思想,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,从学生的角度出发,服务于学生,加强沟通与交流,开展专业调研,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,让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得到关心、温暖和爱护,还要能在学校这方乐土上,快乐、愉悦地学习专业知识及各项基本技能。唯有如此,学校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,而悲剧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避免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
欢迎交流,欢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