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电影喜剧,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,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、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、脚登大皮鞋、手拿细手杖,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,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。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。他的喜剧关注“小人物”的命运,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,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。
卓别林(1889--1977)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,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。他的童年动荡不安,10岁时他就进了一个滑稽剧团充当演员,开始独立谋生。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。1913年他随团去美国演出,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,开始在制片人兼导演——塞纳特手下拍片。
1914年,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《谋生》问世。不久,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《阵雨之间》中首次登台亮相,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。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,以精湛的哑剧技巧、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。
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·卓别林影片公司,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。他一身兼任制片、编剧、导演、演员、作曲,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:《巴黎一妇人》(1923年)、《淘金记》(1925年)、《马戏团》(1928年)、《城市之光》(1931年)、《摩登时代》(1936年)、《大独裁者》(1940年)、《凡尔杜先生》(1947年)、《舞台生涯》(1952年)等等。
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,被迫离开美国。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《一个国王在纽约》,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《香港女伯爵》(1967年)。
1972年,他重返好莱坞,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,接受了为表彰他“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”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。卓别林关注“小人物”的命运,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,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。卓别林受迫害四十年内幕世界闻名的喜剧泰斗查利·卓别林,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曾被联邦调查局扣上各种可怕的帽子被逐出美国,而当他在20年后重返美国受到各地群众更热烈的欢迎时,曾迫害他的联邦调查局简直是大出意外,惊慌失措,从而成为这位有良知的进步艺术家历史中光荣的一页。
局长胡佛亲下毒手
现在,卓别林去世已15年了,美国联邦调查局有关卓别林的秘密档案,因时限届满而被宣布解密。于是一下子成为记者们竞相猎奇的目标。联邦调查局对卓别林的秘密调查,前前后后搞了40年,其中大都是在胡佛当局长时亲手布置的;档案厚达1900多页。
而最令记者们吃惊的,不是卓别林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丑闻,而是联邦调查局和它的那位胡佛局长的阴谋诡计。及其卑鄙伎两,确实令人震惊而毛骨悚然!
特务卧底秘密监视
卓别林生于伦敦,1913年24岁时,到美国好莱坞找出路,仅一年多时间,就以他的演艺天才打出了名堂,成为国际明星。他的电影都是描写下层社会的生活,他塑造的最出色的形象就是个流浪汉。当时正值美国经济不景气,物价暴涨,失业上升,工人工资下降,以致工潮四起。卓别林竟在这时,扮演针贬时弊、讽刺资本家和统治者的流浪汉,很快就成为联邦调查局的注意对象。
档案显示,当时还是副局长的胡佛,从1922年开始派人混进卓别林的电影厂卧底,监视他的一言一行。卧底的报告说,那里都是“高谈阔论的布尔什维克”,还有大量“电影界激进分子”,讨论的主题是“为工人运动和革命作教育宣传的电影是何等重要”。
欲加之罪何患无词
胡佛把卧底特务的报告,送交当时的局长伯尔恩斯:伯尔恩斯立即让手下整理成一份简报,罗列电影圈内的激进活动,特别是“如何通过电影作共产主义宣传”;企图说明由于“电影宣传共产主义思想”,对美国人造成思想影响,所以必须密切监视。
一位看过这份档案的英国记者指出,这些话正是25年之后,美国最反动、最黑暗的年代——麦卡锡时代到来的不祥先兆。
由此可见,当时对进步影人的迫害,并非某人的喜恶,而对卓别林的痛恨,更是难以化解的了。
社会不安卓案暂缓
卧底特务大受鼓舞,又搞了一份小报告,说以无名氏名义,捐款一千美元给美国某共产党人者,可能是卓别林。联邦调查局为了证明这一大胆假设,足足花了40年时间,但始终无结果。
不久,胡佛升任联邦调查局局长,这时美国犯罪情况日益严重,司法部要求联邦调查局集中力量反犯罪,卓别林的案子曾一度因此缓办。
胡佛升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之后,虽因美国国内犯罪情况严重,而把卓别林的事暂时搁置一边,但他对卓别林却仍耿耿于怀。
搜罗材料继续迫害
1942年12月,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,美国参战,卓别林出于反法西斯和爱国热情,参加了许多公众活动,于是联邦调查局又开始对他密切注意,把对他的调查事无巨细。一律建档。当时有一家比较开明的杂志对他的一句赞扬,某个进步组织说要请他去演讲,等等,都毫无遗漏地一一记录在案。
改变做法生活入手
1943年,联邦调查局因搞不出确凿证据,又改从私生活下手,非把卓别林整垮不可。
当时,卓别林与22岁的女演员钟芭莉相识已有两年,认为她很有演戏天份,和她签了约并相好起来。但钟芭莉从纽约到了好莱坞后,变得放浪形骸,酗酒借债,于是卓别林便和她解约,送她回纽约。但不久她又回来,向卓别林胡搅蛮缠;要死要活地闹个不休,迫使卓别林报警,把她送出城去。1943年5月,她忽然大着肚皮回来,受人教唆指卓别林是肚中孩子的父亲,告上法庭。
阴谋失败驱逐出境
胡佛得知这个消息,喜出望外,立即抓住机会,绞尽脑汁寻找法律依据,指控卓别林当初买火车票送钟芭莉返纽约,是犯了“出于不道德目的运送妇女跨越州界”的刑事罪;报警抓钟芭莉把她送出城是“违反人权”。可惜的是,陪审团在两项罪名上都认为卓别林是无辜的。
胡佛未能除掉卓别林,便想到把他驱逐出境,宣布正在英国拍戏的他不得再重返美国。
重返美国胡佛归西
卓别林在得悉这个消息后,十分愤慨!此时此刻,他对这个花旗之邦已心灰意冷,不再留恋。望不到20年后,卓别林返国却到处受到热情欢迎。更想不到的是,两个星期后,比他年轻7岁的胡佛归西了。
卓别林的一段情史
1932年,卓别林42岁。
前几年,他走背运。有声电影的问世仿佛为默片丑角夏尔洛敲了丧钟。母亲谢世,使他精神颓丧。第二任太太丽泰·格雷闹离婚,不依不饶,把个离婚案搞得沸沸扬扬。《城市之光》停停拍拍,折腾了三年,为了放映权,又跟联美公司发生了纠纷……在重重压力下,卓别林仿佛忽然变老了20岁,满头青丝中爬出了缕缕白发。1931年,他横渡大西洋,开始欧亚之旅。为推销《城市之光》,也为散心。漫游11个月后,卓别林返回好莱坞,他闭门谢客,记述旅途见闻,又在构思《摩登时代》。
1932年初夏,老友约瑟夫·辛克邀卓别林到游艇上共度周末。辛克把一位少妇介绍给卓别林。她叫宝莲·高黛,原名玛维·莱维,21岁,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,家境贫寒,童年不幸,14岁进入齐格菲歌舞团,16岁嫁给阔绰的花花公子,数月后离异,继而步人影坛。这段身世引出卓别林的好感。两人越谈越投缘……
从此,忙碌一周后,有情人便相约在圣佩德罗幽会。在洛杉矶的这个港湾,可以时常见到他俩漫步的身影。她眺望远处的船只,往往凝视出神,他就为她买了一条小船。泛舟海上,倾心交谈,诗意盎然!
相识数月后,他俩在机场吻别的情景登在报刊上,成了首版新闻。说他们出双人对,俨然夫妻。说他们已经订婚。两人都出面辟谣,因为卓别林和前妻的纠葛远未了结。但是,宝莲向探听名人行踪的记者泄露了一条新信息:她将主演卓别林的下一部影片。
卓别林做出了艺术生涯中一次重大决定:拍最后一部无声片——《摩登时代》。
传说多亏这位热情的女伴壮胆,他才敢孤注一掷。卓别林终日考虑他的电影,无暇旁顾。宝莲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。她温柔可亲,卓别林的两个孩子也喜欢她。他们的生活和谐而忙碌。从着手编剧到完成影片。两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。1936年2月5日,《摩登时代》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。影片在德国和意大利遭禁,在伦敦、巴黎和莫斯科获得巨大的成功。首映后的第五天,卓别林和宝莲·高黛飞赴檀香山,随后,又到了梦幻之地—一远东游览,圆了宝莲的梦:发现东方。旅途中卓别林开始酝酿新作《香港女伯爵》,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贾利·古柏。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后话了。在旅途中,卓别林决定与宝莲成婚,在广州举办婚礼,但不事声张。
又应了那句“名言”:婚姻是爱情的坟墓。厮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龃龉。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开始显露。有时,在上流社会的晚会上只能看到宝莲孤独的身影。但是,他们仍然恋家、关心孩子,仍然一起招待亲朋好友。卓别林为了帮助高黛争演《乱世佳人》中的郝思嘉,还特意请了英国戏剧演员为她单独授课,并再三通过电话向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求情。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高黛未能如愿,但卓别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动。1938年,高黛偕同卓别林在旧金山附近的小港湾肯美尔城住了
几个月。那时,德国纳粹凶焰正炽,卓别林毅然中止为宝莲编写爱情片的计划,开始筹划一项代名“七号”的大工程。就是后来震惊影坛的《大独裁者》。卓别林为此说过:“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动战争狂热,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兴趣……”女主人公还是由宝莲演。她兢兢业业,不辞劳苦,有时为一个场景可以拍二三十次。她是绝不逊于男人的女人。可惜,这次合作加深了两人的分歧。在政治上,卓别林支持苏联,宝莲更站在美国一边。两人个性极强,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。1942年,他俩在墨西哥平静分手,好聚好散,无恨无怨。卓别林黯然神伤。他对儿子说:“孩子,这是件伤心事。这就是生活。”
1943年,卓别林第四次结婚。妻子18岁,是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尤金·奥尼尔的女儿奥娜·奥尼尔。她为卓别林生了8个孩子。这又是后话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
欢迎交流,欢迎评论